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中医健康讲坛

【中医健康讲坛】打开“心”的另一个世界

  • 时间:2021年1月29日
  • 浏览次数:4349

  

                        本期主讲嘉宾:心病科主治中医师丁瑞接
                            采写:融媒记者 宗芸

  一位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在退休后,居然患上了低血压。这个疾病变化源自患者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他的高血压诱导因素很可能是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双心医学的概念。“心”健康包括“心脏”和“心理”两个方面,而后者可以理解为“心”、“神”、“精神”、“思维”、“想法”等等。如今,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心”问题便是来自“心理”方面,这也迫使我们打开“心”的另一个世界来关注健康问题。
  高血压的历史
  我所在的心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疾病。在常规诊疗中,这些疾病大多通过西医的方式进行治疗和管理。其中尤为让大家关注的高血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重点管理的慢性病之一。
  
这个困扰现代人生活的慢性病,发现的历史却并不长。大约300年前,英国人发现当从上方刺破马的动脉,马血会向高处喷射,喷射的高度当时称为“血高”,表明马的血液内有高于大气压的压力。后来,俄国的外科医生Korotokoff发现,用臂带绑扎上臂并加压,将肱动脉血管压瘪,然后再减压,随着外压力的降低,从臂带内的听诊器中可以听到血流重新冲开血管后发出与脉搏同步的摩擦、冲击音。
  
在高血压的相关指南中,导致这种疾病的因素有很多,治疗方式多以降压药为主。而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的高血压,中医药的辅助调理就可发挥重要作用。
  重新认识“高血压”
  去年,我在支医时,遇到一位20多岁的孕产妇。她虽然年轻,却患有高血压,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在待产时,她根据医嘱暂停高血压的药,生完孩子后,她的血压不高了。我详细查看这个病例后了解到,她怀孕前的生活方式比较闲,生活没有重点,情绪比较焦虑,而怀孕后,她的关注点就落在了生孩子上,有了各种需要安排的事情,生活有了重心。这个病例,也让我们更深度地去认识高血压这个疾病,它是与精神、情绪息息相关的。
  
WHO 早在1948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体现在躯体健康层面。健康应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如今看病,越来越讲究“精准医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慢病管理,在服用常规药物时,辅以中药汤剂,不仅能提升精气神,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治愈”。
  慢病管理需要“助手”
  在常规的健康科普中,我们很多医师都提到了慢病管理,不仅需要药物的合理配置,还需要个人生活作息、饮食等配合,更需要自我心理、情绪的调整。
  
古语有云,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在中医学中,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都包含在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所以,中医治疗“心病”也体现在心理调节、情绪调控。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长期精神紧张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精神应激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帮助患者提高有效应对精神应激的能力对心血管健康极其重要。
  
因此,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中医师比较推荐通过舒缓的方式,让身心放松下来。平时可以多听听音乐,或是看书,对身心健康有益处。